1、五年规划政策背景
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我国从1953年开始编制中长期计划,目前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从“十四五”开始,中国还将继续编制6个五年规划,总共要在第二个“一百年”编制19个五年规划,统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个历程。
具体来看
“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五”计划后,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人均GDP达到85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十一五”时期,我国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跨跃。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2021-2025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会上指出,要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将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2、特色小镇政策背景
发展美丽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自从浙江省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并且成功运行,全国掀起了一股特色小镇建设热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这也是特色小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这是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个国家层面政策。《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此后,中央从2016年开始将特色小镇创建列为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各部委、地方密集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特色小镇进入了国家层面全面推广的新阶段。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 下发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住建部分别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签署合作协议,给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2017年5月至7月,体育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相继下发了关于开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为特色小镇建设探索路子、总结经验。
2017年8月,住建部公布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2017年12月,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出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和引导特色小镇的建设,防止变形走样、盲目发展及房地产化。
2018年8月,为进一步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大精神,巩固纠偏成果、有力有序有效推动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 。要求,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严格遵循发展规律、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为底线,以建立规范纠偏机制、典型引路机制、服务支撑机制为重点,加快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