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市政府对当地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环境、交通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最新要求,对该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形势研判,提出该地区“十四五”期间公共事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建议,分析“十四五”期间公共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环境、交通等公共事业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公共事业热点问题
围绕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环境、交通等领域,结合十九大报告和最新政府工作报告、政策动向及行业各大研究机构已经形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十四五”时期以下热点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改善,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根据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所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仍将贯穿“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十四五”时期将主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问题。
二、托育服务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幼有所育”的目标,并将其排在必须取得“新进展”的7项民生要求之首。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0-6岁的幼托教育面临的供需矛盾变得相对突出,尤其是0-3岁婴幼儿的托育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入托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新生人口增加,对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提出更大挑战。2019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将“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作为“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第一项行动任务。托育服务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长期护理险
长期护理险是指为被保险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需要长期照护时,提供护理保障或经济补偿的的保险,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人社部于2016年7月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指导意见》,在上海、江苏、浙江等15个地区率先开展长期护理险试点工作。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预计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在此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有望成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占据不可缺失的位置。
四、社会保障接轨衔接
目前,我国医保异地结算工作得到持续推进,取得一定成效,但养老、公积金等领域的统筹稍显滞后。随着区域一体化及都市圈战略的推进,有望在社会保障接轨衔接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如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都市圈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包括建设涵盖各类社会保障信息的统一平台,加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推动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提高住房公积金统筹层次等;长三角地区也提出将进一步做好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合作、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社保互联互通工作。“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及主要都市圈范围内的地区而言,社保接轨衔接、互联互通将是“十四五”规划不可缺少的内容。
五、XX分钟文体服务圈
这一概念指示的是公共文体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即居民步行XX分钟居民即能到达基层公共文化或体育设施,享受公共文体服务。在文化自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等推动下,许多地区在公共文体设施方面超前布局,提出打造“XX分钟”文化服务圈、体育服务圈、便民服务圈等。如上海2035规划提出打造“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至2035年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四川在《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中提出要建成城市社区“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江西提出到2025年逐步形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由此可见,“十四五”时期将是各地“XX分钟文体服务圈”的集中建设期,对于“十三五”末期已经实现目标的地区如北京等,有望在服务半径上再度提升,如由“15分钟”变为“10分钟”,持续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布局。
六、未来社区
未来社区简单来说是通过智慧化手段的嵌入,对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各领域进行全方位创新。目前国内对这一概念还较为陌生,浙江省已率先开启探索,将“未来社区”写入其2019年浙政府工作报告,并制定《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目标方面提出到2019年底将培育建设省级未来社区试点20个左右,2021年增加至100个左右,2022年起全面复制推广,夯实未来城市发展基础。虽然当前未来社区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但在技术的推动下有望从理想变为现实,“十四五”时期未来社区的概念将得到广泛普及,成为民生领域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
“十四五”时期公共事业“四大主线”
经过前“十三五”的努力,我国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十四五”时期,民生工作将主要围绕补短板、扩供给、提质量、促创新展开。
补短板
我国当前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系列短板,距离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标仍有差距,尤其是在“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方面,将成为“十四五”时期重点攻克的短板。
扩供给
民生短板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给不足。当前我国正在力推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将围绕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四五”时期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铺垫期,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入多元主体,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为“十五五”末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坚实基础。
提质量
补短板、扩供给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应开始考虑“从有到好”的问题。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需求更趋多元化和个性化,民生工作也应适应这一变化,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水平。尤其是对于公共服务覆盖率较高、标准化建设较好的区域,“提质”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民生改善的重点任务。
促创新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提升民生供给的质量,也离不开创新技术和模式的有力支撑。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得到切实运用,未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民生领域。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民生领域的新技术开发和运用将得到提速发展,同时“一站式”办理、未来社区等模式创新也将持续探索。